糖果效应

我很欣赏萨勒通过实验得出的“糖果效应”这个概念。萨勒对一群都是4 岁的孩子说:“桌上放2 块糖,如果你能坚持20 分钟,等我买完东西回来,这两块糖就给你。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,就只能得一块,现在就能得一块!”这对4 岁的孩子来说,很难选择——孩子都想得2 块糖,但又不想为此熬20 分钟;而要想马上吃到嘴,又只能吃一块。

实验结果:2 / 3 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 分钟得2 块糖。当然,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,不少孩子只好;把眼睛闭起来傻等,以防受糖的诱惑,或者用双臂抱头,不看糖或唱歌、跳舞。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——为了熬过20 分钟!1 / 3 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。实验者一走,1 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。经12 年的追踪,凡熬过20 分钟的孩子(已是16 岁了),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,自我肯定,充满信心,处理问题的能力强,坚强,乐于接受挑战;而选择吃1 块糖的孩子(也已16 岁了),则表现为犹豫不定、多疑、妒忌、神经质、好惹是非、任性,顶不住挫折,自尊心易受伤害。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、判断、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,就叫糖果效应。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说,萨勒也未指出实马的样本大小,有多少被试孩子,他们的家教状况如何。我认为4 岁的测试不会绝对性地决定他以后的人格,4 一16 岁期间,12 年的环境与教育会起更大的作用。但萨勒提出的这个效应还是颇有新意的。

糖果效应的几个关键点:

  • 自我控制:糖果效应体现了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,即能否抵制即时满足的诱惑,选择长期更大的利益。

  • 延迟满足:选择等待更大奖励的行为被称为延迟满足,这通常与更好的长期结果相关,如学业成绩、职业成功等。

  • 冲动控制:糖果效应也与冲动控制有关,即个体控制自己不立即采取行动的能力。

  • 心理发展:在儿童心理发展中,糖果效应是自我调节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。

  • 教育意义: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通过糖果效应来教育孩子关于耐心、自我控制和长期规划的重要性。

  • 社会经济影响:研究表明,延迟满足的能力与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关,能够延迟满足的个体往往在成年后拥有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。

  • 行为经济学:糖果效应在行为经济学中也有应用,它帮助解释人们在面对即时和未来奖励时的决策过程。

  • 自我调节策略: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自我调节策略来提高延迟满足的能力,比如通过分散注意力、使用“如果-那么”计划等。

  • 文化差异:不同文化背景下,糖果效应的表现可能不同,这可能与教育方式、家庭价值观和社会期望有关。

  • 现代应用:在现代社会,糖果效应的概念被应用于健康、财务规划和个人发展等领域,帮助人们做出更有利于长期目标的决策。

糖果效应提醒我们,抵制即时诱惑、选择长期利益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,它对个人的长期发展和成功具有深远的影响。通过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,个体可以更好地规划未来,实现更有意义的生活目标。



请遵守《互联网环境法规》文明发言,欢迎讨论问题
扫码反馈

扫一扫,反馈当前页面

咨询反馈
扫码关注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