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位感

人们对线条定位的关注和判断,往往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。例如,制式长短针时钟显示的时间,很快就可以看懂,因为数字以30°角的间隔围绕中心点分布。30°角间隔刚好符合辨认线条所需的最低限度;要看出差距小于30°的线条会很费力。定位感是基于视觉感知的两种现象:一是倾斜效应 ( oblique effect );二是跳出效应( pop-effect)。

I.倾斜效应

倾斜效应是一种能力,在察觉和判断接近垂直或水平的线条定位时,会比倾斜的线条定位更为准确。例如,人们可以采取任何方式 ( 例如在脑海中重新画线 ) 来评估一条线的相关定位,结果对横线或直线的判断最正确,最不正确的是斜线。倾斜效应的发生,是因为神经元对垂直或水平的刺激物,会比对倾斜的刺激物更敏感。此外,人们偏向用最接近垂直或水平的轴线来判断线条定位;靠近直轴或横轴的线条,常常被视为或被记成真的是直线或横线。主要元素呈垂直或水平的设计,通常也被视为比主要元素为倾斜的设计更有美感。

Ⅱ.跳出效应

跳出效应是一种倾向,显示中的某些元素会跳出来,变成主要元素,因此可以让人快速、轻易地注意到。例如,人们必须在背景充满共同定位的线条中,认出目标线条,如果目标系统与背景线条相差30°或30°以上,就很容易看出来。引起跳出效应的原因,在于视觉刺激物的一项改变,足以启动更多输入神经元,接着这些神经元会帮助侦测线条定位与图案的差别。当跳出效应与倾斜效应合并时,效果最强;比起以斜线为背景,当背景是直线或横线的时候,比较容易侦测到目标线条定位的细微差别。

需要精准判断定位与位置的系统,应该把定位感法则纳入设计。比如,雷达追踪显示,应该每隔30°或不到30°就画线,以便显示定位。没有这些标识线的话,要在显示的倾斜区域做出判断很容易出错。

当构图需要区别不同线条或质感,或是必须凭元素的相关位置做出决定时,可使用定位感法则。想让线条元素容易区别,可以让它们的定位角度相差30°以上。如果显示物要靠定位或角度去评估,可在倾斜区范围,用间距30°的视觉指标来増加正确度。要利用垂直或水平线作为固定视觉的工具,以便提高美感,并跟斜线元素做出最大的区别。



请遵守《互联网环境法规》文明发言,欢迎讨论问题
扫码反馈

扫一扫,反馈当前页面

咨询反馈
扫码关注
返回顶部